中正大學98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
資格檢定模擬考試2009/03
類別:中等學校
科目:教育原理與制度
◆是非題,一題2分,共20分
( ) |
1. |
師資培育的專業教育課程,旨在協助未來教師熟悉學習歷程、教育思想、教育政策與實務等,作為從事教育活動的準備。目前我國比日本更為重視專業教育課程。 |
( ) |
2. |
「小班教學精神」的目的在於發揮「多元化、個別化及適性化」的教學精神,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需求。 |
( ) |
3. |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是由教育部提出。 |
( ) |
4. |
「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施方案」係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起所推動的學生輔導新體制。 |
( ) |
5. |
依「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之規定,國小教師自編的教科用書要送教育行政機關審查。 |
( ) |
6. |
一個組織機構的知識管理有兩種不同主張,一是由資訊科技所主導,一是由人所主導。後者即Senge(1994)所稱的「學習型組織」。 |
( ) |
7. |
根據憲法規定,美國聯邦政府擁有教育之最高權力,各州必須遵循聯邦教育部的指揮與領導。 |
( ) |
8. |
柏拉圖主張「人心原似一張白紙或一塊白板」。 |
( ) |
9. |
教育部「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主要希望自八十七學年度起三年內將全國國民中小學每班班級人數降至三十五人以下。 |
( ) |
10. |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即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及合自願性。 |
◆選擇題(單選題,答錯不倒扣),一題2分,共80分
( ) |
11. |
下列何者不是科層體制(bureaucracy)的主要特徵? (A)明確的組織分工,階層體制分明 (B)以專業能力及資格做為用人的標準 (C)公事公辦,公私之間有嚴格的劃分 (D)強調同僚體制,尊重部屬的專業自主 |
( ) |
12. |
小明是國中一年級學生,他的魏氏智力測驗分數是100,請問下列何者正確? (A)小明的魏氏智力測驗成績顯示他的IQ 贏過50%的國中一年級學生 (B)小明的魏氏智力測驗的心智年齡與他的生理年齡相等 (C)小明在魏氏智力測驗測得滿分 (D)小明的學校成績應有中等以上之表現 |
( ) |
13. |
皮德思(R. S. Peters)指出教育活動應兼顧哪三大規準: (A)合情意性、合文化性、合感性 (B)合審美性、合技能性、合社會性 (C)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 (D)合經驗性、合道德性、合認知性。 |
( ) |
14. |
下列教育政策何者均可歸因未審慎評估「少子化現象」的影響而產生問題? (A)廣設高中及大學、開放多元師資培育 (B)開放多元師資培育、高中職社區化 (C)推動國教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社區化 (D)廣設高中及大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
( ) |
15. |
張老師任教於職業學校,他觀察到該校的學生家長有相當多數是屬於勞工階級,學生的兄姐有蠻多人也是勞工階級。這種現象讓他思考:「為何勞工階級的子女長大後常會從事勞工階級的工作?」請問下列哪一項在探討張老師的問題?(A)社會再製 (B)文化融入 (C)社會運動 (D)勞工運動 |
( ) |
16. |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教育部頒布《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此辦法乃欲落實下列哪一項法令而訂定的? (A)憲法(B)國民教育法(C)教育基本法(D)強迫入學條例 |
( ) |
17. |
對於教育的政治功能而言,馬克思主義以衝突理論為基礎,認為教育為政治服務,並以何理論作為批判的基礎? (A)文化失調(cultural lag) (B)合法化理論(legitimacy theory) (C)宿命論 (D)組織理論(organizational theory) |
( ) |
18. |
依據我國「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之規定,行政院應設置下列何種單位負責教育經費計算基準之研訂? (A)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B)公平交易委員會 (C)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D)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 |
( ) |
19.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然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名言及其意涵也直接間接蘊育了盧梭(J.Rousseau)「性善說」的思想,請指出該句話係出自盧梭哪一本作品的開場白? (A)《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 (B)《懺悔錄》(Confessions) (C)《愛彌兒》(Emile) (D)《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
( ) |
20. |
以下那一位學者使用衝突、變遷與強制等概念分析當代教育制度,其理論被歸 類為衝突論? (A)包里斯(Bowles) (B)帕森斯(Parsons) (C)柯萊(Cooley) (D)莫頓(Merton) |
( ) |
21. |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分類,可分為鉅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下列何者不屬於微觀研究的論述? (A)強調社會變遷的研究 (B)重視實際社會生活的探究 (C)在社會行為研究中,著眼於行為情境因素 (D)凸顯個人在社會實體建構中主動性的研究 |
( ) |
22. |
蘇格拉底(Socrates)時常使用不斷詰問對方的方式,由內而外地引發對方天生本有的觀念與知識。下列哪一個隱喻較能表達蘇格拉底此種教學法?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雕刻 (C)教育即接生 (D)教育即灌輸 |
( ) |
23. |
康美紐斯(J. Comenius)認為理想的教育階段依序為: 母親學校→國語學校→拉丁學校→大學,其對應所欲培養的能力各為何? (A)感官知覺能力→想像能力→理解能力→意志能力 (B)感官知覺能力→想像能力→意志能力→理解能力 (C)想像能力→感官知覺能力→意志能力→理解能力 (D)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感官知覺能力→意志能力 |
( ) |
24. |
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論,曾經對各國課程改革發生重大影響。但其論點中比較缺乏教育價值的是: (A)以知識認知發展為主 (B)各年齡組實際發展水平與理論不符 (C)強調發展先於學習 (D)強調循環認知發展順序設計課程。 |
( ) |
25. |
將「社會變遷」視為多方向多途徑的發展,有些部分會倒退或衰竭,有些部分會持續穩定發展,有些部分會加劇,以致呈現分歧現象。對於這樣敘述的社會變遷模式,以何種理論解釋最適合: (A)不等速進化論(Evolution at unequal rates) (B)循環進化論(Evolution by cycles reversals) (C)樹枝型進化論(Branching evolution) (D)漸進型曲線論(Logistic curve)。 |
( ) |
26. |
根據我國「師資培育法」的規定,師資培育課程,應按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幼稚園及特殊教育學校(班)師資類科分別規劃,但為配合教學需要,哪兩類師資類科得合併規劃? (A)中等學校、國民小學 (B)國民小學、幼稚園 (C)幼稚園、特殊教育學校(班) (D)國民小學、特殊教育學校(班) |
( ) |
27. |
我國哪一本古書中對於情緒已有所討論,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A)《論語》 (B)《孟子》 (C)《大學》 (D)《中庸》。 |
( ) |
28. |
小祥學習成績表現不理想,但他與同學的相處卻非常融洽,尤其善於察覺別人的情緒與行為。根據加德納(H. Gardner)的多元智力論,小祥擅長何種智力? (A)空間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 (B)內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C)人際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D)自然主義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 ) |
29. |
下列學者何者教育學是批判教育學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 (A)莫連豪爾 (B)胡塞爾 (C)黑格爾 (D)達奈爾。 |
( ) |
30. |
誰主張「人心原似一張白紙,或一塊白板」: (A) 黑格爾(G. W. F. Hegel) (B) 康德(I. Kant) (C) 洛克(John Locke) (D) 柏拉圖(Plato) |
( ) |
31. |
下列何者提出「教育是為將來生活做預備」的教育主張? (A)伊里奇(R. Ulich) (B)斯賓塞(H. Spencer) (C)裴斯塔洛齊(J. Pestalozzi) (D)福祿貝爾(F. Froebel) |
( ) |
32. |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有四個因素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其中又以那個因素最重要?(A)經驗 (B)成熟 (C)社會傳遞 (D)平衡 |
( ) |
33. |
古希臘的哲學家對公共教育之意義,在「共和國」(Republic)一書中,即有所闡明,此書之作者是誰?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理斯多德 (D)普羅塔洛拉斯(Protagoras)。 |
( ) |
34. |
惠慈從小就很喜歡閱讀哲學與思考,常常問一些老師不易回答的問題。有一天上課時,老師正在解說人體的構造,惠慈又問了老師一個問題:「身體看起來應是物質性的東西,但心靈也是物質性的東西嗎?還是屬於非物質性的東西呢?身體與心靈相比較,哪一個較為根本呢?兩者如何互動?」就哲學領域而言,惠慈的問題一般被歸屬於哲學哪一部門的研究主題? (A)倫理學 (B)美學 (C)知識論 (D)形上學 |
( ) |
35. |
理性主義學者主張人具有先天的理性,教育的功能即在開展此先天理性,持此觀點的西方學者是康德,而在我國有相似觀點的先哲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
( ) |
36. |
法國大學區總長必須具有博士學位且由內閣提名總統任命,請問法國教育行政制度分為幾級?(A)二級 (B) 三級 (C) 四級 (D) 五級 |
( ) |
37. |
美國教育學者克伯屈(W.H. Kilpatrick)曾說過下述那句話? (A)人是萬物的尺度 (B)哲學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C)沒有哲學的教育是盲的,沒有教育的哲學是空的 (D)教育實施應兼顧主學習、副學習和輔助學者 |
( ) |
38. |
衝突理論學者抨擊現代學校教育,認為其中存在許多不平等的問題。請問以下四個選項,何者不是衝突理論學者的主張? (A)個人的社會階級係依其智能與社會貢獻之高低而定,學校教育的目的即在培養不同社會階級的個體 (B)學校課程隱藏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教育目的反映資產階級的興趣,因此學校是在協助資本主義進行統治 (C)學校教育被統治階級所支配,學校功能是再製文化資本,因此出身高社經家庭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成功 (D)學生成績評量的等級和學生家庭社會地位相互呼應,學校教育的結果即在繼續複製上一代的社會階級 |
( ) |
39. |
將學校比喻為花園的是福祿貝爾,他又比喻: (A)學生是寶藏,教師是礦工 (B)學生是棟樑,教師是巧匠 (C)學生是幼苗,教師是園丁 (D)學生是花材,教師是插花者。 |
( ) |
40. |
下列何者符合伯恩斯坦(B. Bernstein)所稱的精密型語言(elaborated code)之意涵? (A)較多分析、抽象的陳述 (B)脈絡依賴的語意表達 (C)單刀直入、簡潔明瞭的敘述方式 (D)強調事務本身而非歷程的表達方式 |
( ) |
41. |
下列哪一種學校組織文化塑造的方法,是指一種經常重複出現的活動,而該活動是為了表彰組織最為重視的價值觀、最重要的目標、最出色的員工及最值得慶祝與投注的事物,使學校產生豐富的生命力? (A)實質象徵 (B)故事 (C)儀式 (D)語言 |
( ) |
42. |
布魯納(J. S. Bruner)認為概念的形成是一種怎樣的歷程? (A)排序 (B)演繹 (C)分類 (D)編碼 |
( ) |
43. |
國家統治者會透過教育制度將特定的意識型態及文化價值,經過精心設計,灌輸給民眾,以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這種現象可稱為什麼? (A)文化霸權的教育政策 (B)跨文化的教育政策 (C)文化融合的教育政策 (D)文化衝突的教育政策 |
( ) |
44. |
有國小五年級學生家長建議老師在課堂中加強道德議題的教學, 將學生道德發展提升至「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假如你是該老師,根據柯柏格(L. 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應該怎麼對家長說明才正確? (A)學生上了國中,才能達到「後習俗道德期」 (B)五年級學生很難達到「後習俗道德期」的水準 (C)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宜遵循自律而後他律的原則 (D)研究顯示,大部分學生在五年級已進入「後習俗道德期」 |
( ) |
45. |
下列教育現象的敘述,何者為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functionalism)取向? (A)學校教育在為資本主義服務 (B)學校教育促進社會文化的傳遞 (C)學校教育的結果為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 (D)師生之間存在制度化的「支配—從屬」(dominance and subordination)關係 |
( ) |
46. |
下列何者敘述最符合教育「向善」之目的? (A)透過行為正增強作用 (B)身教與言教並重 (C)技能學習 (D)培養創意思考。 |
( ) |
47. |
以下關於墨子、孟子、荀子、康德(I. Kant)、彌爾(J. S. Mill)的道德論,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 (A)孟子和荀子都是動機論者 (B)彌爾和康德都是動機論者 (C)墨子和荀子都是結果論者 (D)孟子和康德都是結果論者 |
( ) |
48. |
清末「奏定學堂章程」縱分三段七級,請問歷史上稱為何種學制? (A)癸卯學制 (B)癸丑學制 (C)壬子學制 (D)壬寅學制 |
( ) |
49. |
各時代的教育理論和實施,都是當時主要哲學思潮的反映。下列敘述為非? (A)教育隨著哲學思潮而變遷,並且提倡此哲學思潮,將之應用成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B)受到唯實主義(realism)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影響,教育的理論和實施趨向於重視感覺經驗,提倡直觀教學 (C)永恆主義(perennialism)與精粹主義(essentialism)都是對抗進步主義的教育理論 (D)分析哲學促使教育工作者澄清所使用的語言與概念,對於教育的許多議題或觀念,做規範性的陳述,目的為教育活動做正確的價值判斷。 |
( ) |
50. |
近來「M型社會」的議題頗受關注,以下有關「M型社會」的敘述何者為非? (A)「M型社會」指的是貧富所得不均,中產階級失去競爭力 (B)前教育部部長曾志朗表示教育是改善貧富差距的最好方法 (C)「M型社會」與社會公平、正義無關 (D)「M型社會」一書的日本作者認為台灣已步入「M型社會」 |
參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D |
A |
C |
A |
A |
C |
B |
A |
C |
A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C |
A |
C |
C |
A |
D |
C |
A |
C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B |
D |
B |
D |
B |
C |
D |
A |
C |
A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C |
C |
A |
B |
B |
B |
C |
A |
D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