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98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
資格檢定模擬考試2008/12
類別:中等學校
科目: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
◆全為選擇題(單選題,答錯不倒扣),一題2分,共100分
( ) |
|
課程的設計是依人類文化與社會生活性質分為幾個大類進行學習,而不是分成 許多範圍狹小的科目,以減少學生所學支離割裂之缺失,這種課程是: (A)相關課程 (B)廣域課程 (C)合科課程 (D)核心課程。 |
( ) |
|
以某一科目為中心,其他學科的教材力求與此中心學科相配合,這種課程設計 稱之為:(A)合科課程 (B)核心課程 (C)相關課程 (D)活動課程。 |
( ) |
|
打破學科的界限,不以學科性質來區分教材,而以一個實際活動來聯絡貫穿各 科教材之教學稱為: (A)大單元設計組織法 (B)學科單元組織法 (C)行為目標教學組織法 (D)理論教學組織法。 |
( ) |
|
在教學歷程中教師使用發問技術,下列何者較不適當? (A)先問問題 (B)按座位順序指名 (C)問題只問一次 (D)題目具體明確。 |
( ) |
|
「以社會需要為設計主軸」的課程統整屬於何種課程設計? (A)相關課程的設計 (B)廣域課程的設計 (C)核心課程的設計 (D)活動課程的設計。 |
( ) |
|
存在於學校中的制度、氣氛、環境與次級文化,對學生而言是屬於哪一類型的 課程? (A)正式課程 (B)非正式課程 (C)潛在課程 (D)空白課程。 |
( ) |
|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習者說明教材的價值和功能,或展示圖片、講述故事等, 所應用的教學原則是: (A)使用屬性 (B)發行屬性 (C)物理屬性 (D)內容屬性。 |
( ) |
|
由美國學者布魯納(Bruner)所發出的課程稱為什麼? (A)隱藏課程 (B)螺旋式課程 (C)同心圓課程 (D)空白課程。 |
( ) |
|
教師在上課中隨意抽一些學生來回答問題,是為了達成下列哪一項功能? (A)形成性評量 (B)總結性評量 (C)診斷性評量 (D)安置性評量。 |
( ) |
|
課程評鑑的主要功能是: (A)診斷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問題和困難 (B)修訂課程使其更具教育效能 (C)預測教育需求,以便建立教育目標 (D)以上皆是 |
( ) |
|
類化原則中,新教材要建立在何種上面? (A)願望 (B)舊經驗 (C)需求 (D)興趣。 |
( ) |
|
以行為目標來分類的教學目標,計含:認知、情義和技能三大領域,提出此主 張的主要學者是: (A)杜威(J.Dewey) (B)桑代克(E. L. Thorndike) (C)布魯姆(B. S Bloom) (D)克柏屈(H. L. Kilpatrick)。 |
( ) |
|
一個單元教學目標的選擇,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成就,教師的期望,以及: (A)可採用的教材教法 (B)學生的智商 (C)學生的身心成熟 (D)教學環境的佈置。 |
( ) |
|
下列的陳述,何者是不正確的? (A)教學是期望學生能做有效的學習 (B)教學只是教師的活動 (C)教學是有其理論依據 (D)教學是在達成教學目標。 |
( ) |
|
以下何者為教科書的誤用? (A)靈活使用教科書 (B)視教科書為教材之ㄧ (C)視教科書為至高無上的權威 (D)視教科書為課程的一部分。 |
( ) |
|
下列有關常態編班優點的敘述,何者為非? (A)較易適應學生個別差異 (B)減少班級間能力差異 (C)消除班級間惡性競爭 (D)避免產生標籤作用。 |
( ) |
|
新的學習要以學生舊的經驗為基礎,也就是教師須經常喚起學生舊經驗,用來 解釋新教材。這種歷程稱之為: (A)類化作用 (B)社會化 (C)個別化 (D)統整作用。 |
( ) |
|
依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在教材組織、設計上,應把握何種原則? (A)連續性與階段性 (B)層次性與目標性 (C)間斷性與目標性 (D)間斷性與層次性。 |
( ) |
|
教學評量包括三大部分,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 (A)教師的教學效能之評量 (B)學生的學習成就之評量 (C)教師的教學滿意度之評量 (D)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之評量。 |
( ) |
|
強調學生在學習時,要顧及自己、主動與動作,是哪一項教學原則的涵義? (A)準備原則 (B)類畫原則 (C)自動原則 (D)興趣原則。 |
( ) |
|
依據學生的經驗、能力、興趣和需要,以組織教材的,稱為: (A)心理式的組織法 (B)理論式的組織法 (C)哲學式的組織法 (D)社會式的組織法。 |
( ) |
|
強調以升學為目的的學校教師,在其教學方法上時常會採用下列何種教學法? (A)精熟教學法 (B)啟發式教學法 (C)自學輔導法 (D)設計教學法。 |
( ) |
|
下列何者不屬於人本心理學的教育見解? (A)學習是學生個人知覺改變的歷程 (B)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中心 (C)學習是學生面對刺激必然的反應 (D)教育應著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及自我發展。 |
( ) |
|
強調「歷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並倡導「發現教學法」的是: (A)布魯納 (B)布魯姆 (C)蓋聶 (D)皮亞傑。 |
( ) |
|
認知教學目標之最高層次為:(A)應用 (B)分析 (C)評鑑 (D)綜合。 |
( ) |
|
何種課程設計理論取向重視人文主義課程? (A)學科取向 (B)學生取向 (C)社會取向 (D)科技取向。 |
( ) |
|
教材組織以兒童經驗為出發點,不顧及教材本身系統,是何種組織法? (A)論理 (B)結構 (C)心理 (D)功能。 |
( ) |
|
教學時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是屬於: (A)類化原則 (B)個別適應原則 (C)社會化原則 (D)同時學習原則。 |
( ) |
|
下列那一項是課程發展的「過程模式」(Process model)所根據基本假設? (A)知識是經由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經驗中建構而得的 (B)教育的主要功能在發展客觀、永恆不變的知識 (C)學校的主要任務在依據社會的需要來塑造學生 (D)學校應該依據事先確立的教育目標,安排足以改變學生行為的教學活動。 |
( ) |
|
巴比特(Frankin Bobbitt)將科學管理的原則應用於課程設計上,在教育上產生 了下列何種影響? (A)認為教育即經驗 (B)認為教育即生長 (C)認為教育即生活 (D)認為教育即生產。 |
( ) |
|
課程的定義眾說紛紜,最傳統與常見的是將課程視為: (A)科目 (B)目標 (C)計畫 (D)經驗。 |
( ) |
|
學校應教而未教的學習經驗是指: (A)理想課程 (B)潛在課程 (C)非正式課程 (D)懸缺課程。 |
( ) |
|
電腦輔助教學(CAI)較易符合下列何種教學原則? (A)適應學習速度原則 (B)同時學習原則 (C)做中學的原則 (D)社會化原則。 |
( ) |
|
根據布魯姆(B. S. Bloom)等人的教學目標分類,他們對認知領域目標六個層次 的排列次序為何? (A)理解、知識、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B)知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評鑑。 (C)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D)知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評鑑。 |
( ) |
|
下列哪一類的教學評量是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為教學效果持續地提供回饋? (A)安置診斷性評量 (B)形成性評量 (C)治療診斷性評量 (D)總結性評量。 |
( ) |
|
下列何者是在合作學習教學法中常被採用的教學策略? (A)異質分組 (B)組內競賽 (C)個人獎賞 (D)避免競爭。 |
( ) |
|
編序教學是應用何種心理學原理? (A)認知心理學 (B)人文心理學 (C)行為主義心理學 (D)完形心理學。 |
( ) |
|
布魯姆(B. S. Bloom)將學習目標分為哪三個領域? (A)主學習、附學習、副學習 (B)認知、情意、技能 (C)記憶、理解、應用 (D)思考、欣賞、發表。 |
( ) |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依據下列何者為宜? (A)法令規定 (B)校長指示 (C)專家建議 (D)學生需求。 |
( ) |
|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教學的物理環境? (A)座位安排 (B)噪音 ( C)師生溝通 (D)教室空間。 |
( ) |
|
下列何者為測驗與評量的不正當功能? (A)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成效 (B)幫助教師控制教室秩序 (C)幫助學生自我了解 (D)診斷學生的特殊性向。 |
( ) |
|
編序教學法乃是應用何種原理? (A)目標學習論 (B)認知論 (C)刺激反應聯結論 (D)領悟論。 |
( ) |
|
學習要收到好的效果,除了要講求方法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外,就學習者的 身心發展成熟度亦需與所需學習的教材內容相符,心理學家稱此為: (A)準備度 (B)發展度 (C)精準度 (D)校正度。 |
( ) |
|
單元教學目標的選擇,應依據: (A)學生的成就、學生的喜愛、教學資料 (B)學生的成就、教師的期望、家長的期望 (C)學生的成就、教師的期望、教學資料 (D)教師的期望、教學資料、家長的期望。 |
( ) |
|
現代心理學家強調「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在安排教學活動時, 下列何種方式最不符合它的意涵? (A)採用啟發式教學法 (B)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 (C)提供具有標準答案的材料與問題情境 (D)安排學習情境以發揮團體成員之間社會助長的作用。 |
( ) |
|
英國的夏山學校及我國的森林小學,其辦學所強調的教育哲學理念是屬: (A)課程教材本位 (B)教師中心 (C)人本思想兒童本位 (D)生活適應社會本位。 |
( ) |
|
課程是學生在學校有意安排和教師指導之下,為達成教育目的所從事的一切有 秩序的學習活動和經驗的總和。其內容應含: (A)課內教學、家庭作業、課外活動 (B)課內教學、課外活動、社會經驗 (C)課外活動、家庭作業、社會經驗 (D)課內教學、課外活動、家庭作業、社會經驗。 |
( ) |
|
在中國經典中,最早出現「教學」一詞,當為: (A)《禮記》 (B)《書經》 (C)《論語》 (D)《說文解字》。 |
( ) |
|
赫爾巴特之階段教學法,包括方法; ‚明暸; ƒ系統; „聯合四個階段, 其排列順序,應是: (A) →‚→ƒ→„ (B) ‚→„→ƒ→ (C) ‚→ƒ→„→ (D) ƒ→„→‚→ |
( ) |
|
教材組織的方法,就學級因素而言,下述那一階段,最宜採心理組織法? (A)高級中學 (B)國民中學 (C)小學高年級 (D)小學中、低年級。 |
參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B |
B |
A |
B |
C |
C |
D |
B |
C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C |
C |
A |
C |
A |
A |
A |
C |
C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A |
C |
A |
C |
B |
C |
D |
A |
C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A |
D |
A |
C |
B |
A |
C |
B |
D |
C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B |
C |
A |
C |
C |
C |
B |
D |
B |
D |